这条道路概括地说,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其内涵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反对者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向市场价位看齐。与此同时,大国竞争也需要更多更优更强的国企。
民众骂声缘何而来?经验层面的评价和媒体的误解曲解,是否属实?国企真的是腐败、垄断、低效的代名词吗?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真实的国企是什么样子?为了让民众对国企的认识更加准确和客观,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经过深入调研访谈,咨询专家,推出李荣融困局——当前国企十大争议话题剖析专题报道。国企承担的重大使命与特殊地位,让它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饱受煎熬。那么,国企是否低效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赵昌文认为,不同研究基于不同的标准,利用不同的数据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源:人民论坛 进入专题: 国企 。国家应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
规模是竞争力的基础,大胜小、强胜弱是常态,而以小胜大、以少胜多是奇迹,但奇迹不是总会发生。以上调查结果揭示了什么?第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其实即便是证监会,你也应该学学美国,有时候定下来大体的原则就行了,细节的事情法庭上见,对上市公司不仅要讲理,也得罚钱教育。
而对于破坏治理的,散布谣言的,通通都要施以重罚。郭树清上任证监会主席以来,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一直在治理中国股市。最离谱的是,有的公司竟然透过更换发审委委员的途径来达到目的。当然,我们要承认,郭树清同志还是很有勇气的,据说今年上半年终于要对创业板和主板落实新退市制度了。
但是,这不是说就没问题,证监会对涉嫌利益冲突的重组委委员第一次开出了免职的罚单,即便如此, 问题的根源仍没有解决。现在,不仅实现了申报稿提前预披露,证监会发行部和创业板部还分别向社会公示了各自的审核流程,以及截至目前总计515家申报IPO企业的名单和审核进度。
小股民如果不认可你的价值,就会卖掉股票,而股价一旦跌破一美元,大股东就害怕了,就肯定要出来接盘,可是你大股东一接盘,就会导致股东变少,最后股东少于400户你就被摘牌了。既然这两家都喜欢创业板,那么证监会为何不退到幕后去,让这两家相互竞争呢?如果再出现当年的深发展PK长虹的乱象,证监会就不要客气了,直接对交易所罚款就是了。美国呢?这个权力不在监管当局手里,而是藏权于民,把退市的权力交给小股东,因为本来上市公司的最高当权者只有股东。同样,也是郭树清同志,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IPO的审核流程。
这样,中国的股价才能合理起来,才能去除全球经济增长最好,股市表现全球倒数第二的怪相。同样,深交所当年不遗余力推创业板也是因为权重股只能在上交所挂牌。所以,目前没有任何手段,无论是诉讼还是问责,能够让股民确保证监会工作人员遵守证券法。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证监会必须废掉自己的重组和增发审批权。
呼吁三:请证监会砍掉自己的右手:废掉上市、退市审批权。郭树清同志有一个非常大的成就,就是他开始意识到,证监会本身就是个问题
如果我们将视野拉得更开一些,看一下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表现,则会发现国际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美国正受困于债务负担沉重、失业率持续偏高、实体经济复苏缓慢等问题。八、以改革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应采取的关键举措在国际经济危机不断持续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来推进改革,不能以转方式、调结构来代替改革。
改革主管机构要具有比一般部门更高的位势,能统领全国的改革大局,能协调各个被改革部门。但迄今为止,全球反危机在解除危机病根——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制度和全球治理制度方面进展甚微。欧盟则为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元震荡、高福利社会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所困扰。第五,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将使部分人动摇对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信心,影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像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那样,制定各个层次的总体改革规划。这种复苏属于典型的政策性复苏,即刺激政策带来的复苏,而不属于基本面复苏,即新增长点形成带来的复苏。
四则通过改革反危机、促增长,速度虽然慢些,但增长的质量较高。考虑到应对持续的国际经济危机必须加快扩大内需,必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先从政府自身改革做起,以此形成改革的突破效应。
作为强心针的刺激性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反弹或复苏。进入 李佐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际经济危机 。
具体说来,可采取如下关键举措:一是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消除近年来人们对改革的误解。日本经济在地震、海啸和核辐射三合一危机、沉重债务负担和老龄化社会等的打击下持续低迷。
五是加大对改革的考核力度,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动力和压力。六、以扩张性政策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必须十分谨慎在应对2008年爆发的那一轮国际经济危机时,我们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扩张性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推出了影响巨大的4万亿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和十一大产业振兴计划等。二是搞好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使改革持续有序进行。其次,美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美元贬值,将推高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以输入方式使中国的通货膨胀火上浇油。
新增长点形成一方面有赖于通过制度变革淘汰落后产能、消除新产业发展的种种障碍,另一方面有赖于新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第四,国际经济危机持续造成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特别是造成股市下跌,使中国股民的财富缩水,影响社会稳定。
当然,也要看到,国际经济危机持续还会给中国带来一系列机遇,如扩大进口、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增加对外投资、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等。五、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将从多方面影响我国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等,毫无疑问将从多方面受到国际经济危机持续的影响:首先,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将减少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
二则改革会优化权利配置,理顺各个主体的责权利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四是明确改革的突破口,使改革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进展。
七、以改革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是较优的选择以改革应对危机有不少先例。进一步改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唯一出路。四、真正结束危机的新增长点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大的危机就如一个人生了一场大病,治病就要住院,既需要经过一个吃药打针、刮骨疗髓的痛苦过程,也需要经过一个滋补营养、生长新肌体的康复过程。五则改革只要方向对头、方式合理,不会形成副作用和后遗症。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则面临着应对通货膨胀、产业转型升级、贸易保护主义的巨大压力,同时西亚和北非部分国家的政权危机和非洲索马里等国的饥荒也让世界不得安宁等。一、国际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以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欧猪五国为代表欧债危机不时发酵提醒我们,国际经济危机并没有完全结束。
现在看来,这些扩张性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方面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同时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贫富差距大、腐败较严重等问题不能归因于市场化改革,而应归因于改革不彻底和政经改革不平衡。
原因在于,以改革应对危机具有多方面的效应:一则改革可直接触及危机的病根,是真正解决危机的良方。因此,政策性复苏一方面具有内在的不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还会带来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产能过剩、银行坏账、债务危机等后遗症,引发新的危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